五五世纪-五五世纪
五五世纪2023-01-31 16:05

五五世纪

高校清理校级科研机构——去除冗余之后,科研组织管理怎样优化******

  光明日报记者 杨飒

  高校 是我国战略科技力量 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基础研究 的主力军和主阵地。过去十年间 ,高校科技力量为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了巨大贡献。其中,校级科研机构成为高校加强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力量 。

  然而,近期不少高校却纷纷发布清理校级科研机构的通知 ,引发社会关注 。清理校级科研机构释放出何种信号 ?学校应如何更好地管理校级科研机构?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

高校清理校级科研机构——去除冗余之后 ,科研组织管理怎样优化

2022年6月17日,在重庆大学的实验室,学生进行新型硅肥研究实验 。新华社发

  淘汰“僵尸”机构 ,减轻学校管理负担

  近期 ,湖北大学发布《关于清理校级文科研究机构工作 的通知》 ,称“为规范我校校级文科研究机构的管理 ,进一步提高文科研究机构科研水平……学校决定启动校级文科研究机构清理工作 。”

  稍早前 ,华南农业大学也在《关于开展校级科研机构优化调整和申报工作的通知》中表示 ,对学校“校级非实体科研机构进行整合优化调整和清理(含自然科学类 、人文社会科学类)”。值得关注的 是,在撤销一批不符合要求 的非实体科研机构 的同时,该校还明确,要新建一批聚焦前沿科学 的非实体科研机构 。

  对此 ,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郭英剑表示,清理校级科研机构 的原因,应该从其成立目 的 、运作情况等方面分析 。一般来说 ,成立科研机构大都 是为了促进学术发展,推进科研成果产出 ,支持科研成果的技术转化等。成立初衷往往是积极的。“但据我了解 ,一些校级科研机构在成立的时候 ,并没有获得学校 的实质性支持,严格说来属于‘三无机构’:无经费 、无人员 、无办公场所,即学校不提供额外的经费支持,需要个人去申请纵向或横向科研经费;除了带头人外,没有编制 ,所以无固定人员,全都 是兼职;因为无行政规划,也难以配套专门 的办公室或实验室等 。此类现象 ,在文科类科研机构中比较普遍。当然 ,也有一些科研机构,可能从学校某个部门或者机构负责人所在学院获得少量 的经费支持 ,但大都不长久,很难维持一个科研机构 的正常运转。”

  郭英剑补充道,从相关报道中可以看到 ,一些高校所清理 的科研机构,大都处于停运、负责人退休状态等等 。因此,应该属于正常的清理范围 。

  同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张端鸿也认为 ,清理校级科研机构主要 是把名存实亡的“僵尸”机构淘汰掉,减轻学校 的管理负担。“校级科研机构从建立到发展,有 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有的逐渐被淘汰走向消亡 ,都 是可能发生的情况。”

  张端鸿认为 ,校级科研机构的优胜劣汰 是高校优化科研组织管理 的必然过程 。一些校级科研机构曾经发挥过积极 的作用 ,但逐渐被淘汰了;也有一些校级科研机构建立以来只是一个空转的平台,客观上需要清理。建立常态化 的校级科研组织动态管理机制是非常必要 的,这意味着高校更加重视内涵发展 、高质量发展。

高校清理校级科研机构——去除冗余之后,科研组织管理怎样优化

  2021年6月11日,中国农大河北省鸡泽县综合试验站小麦试验田中,师生们在田间采集数据 。金书怀摄/光明图片

  校级科研机构获批不易 ,但管理考核标准不完善

  清华大学科研院丁帆等学者曾梳理了清华大学校级科研机构 的基本形式,主要包括学校自主批建科研机构和联合科研机构(学校以协议形式与校外独立法人单位联合建立 的科研机构) 。其中,自主批建科研机构分为部委委托学校建立 、根据学校战略发展部署建立 、学校顶层规划布局建立 、学校为筹备政府批建科研机构建立四类 。联合科研机构则包括与国内企事业单位或国(境)外企业合作建立 ,与国(境)外大学、研究机构或组织合作建立两类。

  丁帆等学者认为 ,校级科研机构的出现为高校构建了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平台,开辟了多学科融合发展的新途径 ,也为高校提高科研能力及实现协同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发展道路 。

  那么 ,高校校级科研机构的建立和清理 是否有相关规章制度可参考?

  张端鸿指出 ,除了省部级平台 、国家级平台有相应层面 的管理机制外 ,一般性的校级科研机构均归属学校内部科研管理,其成立和清理主要依据学校科研机构管理办法。按照通例 ,高校层面会出台校级科研机构管理条例或者办法 ,由学校科研部门 、机构或组织人事管理部门负责审核 ,重要 的校级科研机构需要通过校长办公会议审议。

  郭英剑介绍 ,对于少数获得学校经费支持的科研机构,高校一般都有考核指标 ;但 是 ,对于那些“三无机构”,高校通常并没有具体考核指标 ,所以,机构负责人的成果,一般都被认为 是科研机构的成果 ,以此作为机构能否继续存在下去 的重要依据 。当然,具体的管理,各校有不同的方式,但大都归科研处管理。

  记者查阅资料发现 ,不少高校均出台了科研机构管理办法,不仅有设立要求 ,更有管理与考评指标 。

  例如《上海师范大学科学研究机构管理办法(修订)》中提出 的申报标准之一是“申报科学研究机构必须以学校相关学科为支撑 ,有明确 的研究目标 、研究任务、研究方向 ,以及相对稳定的建设规划。”而在“管理与考评”中明确规定 ,“校级科学研究机构建设周期为四年 。自批复日期起,四年建设周期结束,通过相关绩效考核可进入下一轮建设周期 。绩效考核 的对象为原科学研究机构 的全体成员 。对连续两次考核不合格 的科学研究机构,由主管部门报请主管校长批准后撤销” 。

  张端鸿表示 ,校级科研机构 是依托院系等教学科研组织建立 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科研平台 ,也有少部分 是完全独立于院系的 。跟院系内设的科研机构相比,校级科研机构或者其负责人一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研水平和影响力,才能在学校层面获得审批 。校级科研机构以学校层级的名义面向社会各界拓展科研合作。而涌现一批活跃的校级科研机构 ,有助于高校科研整体活力和实力 的提升。“校级科研机构管理比较灵活,有助于形成较强 的科研资源吸纳能力。很多校级科研机构具有成长性,有些省部级平台 、国家级平台也 是从校级科研机构成长起来 的 。”

  郭英剑认为,校级科研机构要想运转良好 ,就必须认真对待 。“现在 的情况是 ,申请成立获批不易 ,但成立之后 ,管理相对放松 ,很大程度上处于自生自灭 的状态 。”

高校清理校级科研机构——去除冗余之后 ,科研组织管理怎样优化

  2021年6月26日,在江苏泗洪经济开发区新科技实验室内 ,党员工程师带领科研团队开展研发工作。耿怀军摄/光明图片

  清理机构的同时,更应多扶持有潜力的科研机构

  丁帆等学者曾在《设立校级科研机构 的必要性探讨》一文中指出,校级科研机构 的建立有助于发展新兴学科 、前沿学科、交叉学科 ,对高校学科建设及声誉提升起到重要作用。

  文章表示 ,成立校级科研机构可聚集多方资源 ,突破传统学科束缚,通过集中科研力量 ,避免人力、物力和科研资源的隐性浪费 ,控制科研成本 ,降低科研工作重复率 ,提高科研成果产出率 ,拓展科研思路及方法,发展优势学科 、开拓新兴学科 ,扩大高校 的科研与学术影响力。

  那么,校级科研机构建立后 ,如何才能保证其长效运转?

  郭英剑认为 ,首先需要学校投入 ,并认真加以管理。“既然批准机构成立 ,就应该有一定的经费投入 ,为机构运转提供必要的支持 。相比于为科研机构提供充足编制、供给办公场所,给予一定科研经费支持虽然也有难度 ,但存在较大可能性。当然 ,如果成立该科研机构 的目 的 ,是为了以此为学校争取额外 的科研经费 ,那另当别论 。有了经费 ,即使没有固定人员 ,也可以临时聘请工作人员,或者按照科研项目要求聘请人员,会议室、实验场所等空间也都可以自行租用 ,机构也就可以迈开正常运转的第一步了。”

  张端鸿指出,校级科研机构有效运行的关键是人 ,机构成立后 ,核心成员 是不是继续在这个平台上投入足够 的时间和精力非常关键 。高校应当对校级科研机构建立动态监测和管理机制 ,着力培育一批充满活力 、具有影响力的校级科研机构 。“我认为 ,清理校级科研机构不应只把关注点放在‘淘汰后进’上,更要发现并扶持有潜力的科研机构乃至院系内设科研机构 ,同时不断优化管理 。”

  郭英剑表示 ,“从我个人的经验来看,今天的文科科研机构比过去具有更大 的作用与价值 。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可以不局限于学院较为单一的专业设置、学术资源 ,通过科研机构 的形式,将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人员组织在一起 ,从而进行学科中各专业与其他专业的重组,形成文理交叉 。这样 ,一方面可以促使教师开展跨学科研究 ,另一方面 ,可以为学生提供综合性的跨学科学习,达到扩展知识和创新思维的目的 。”

  他认为 ,如果建设得较为成功,校级科研机构完全可以在新文科背景下 ,发挥重要 的纽带作用。“对于文科而言,已经到了科研机构转型的关键时期 。利用整顿清理的时机 ,对其中的‘潜力股’给予一定的科研经费支持,让其在新文科背景下发挥文理交叉与融合 的时代作用。这比一味清理 、淘汰 ,意义要大得多。”

  《光明日报》( 2023年01月03日 14版)

中国发展新蓝图,为何空前强调高质量发展 ?******

  (中共二十大·观察)中国发展新蓝图,为何空前强调高质量发展?

  中新社北京10月17日电 (记者 李晓喻)中共二十大报告描绘了未来5年乃至更长时期中国发展 的蓝图。其中 ,高质量发展被视为浓墨重彩 的一笔 。

  在5年前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后 ,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将高质量发展列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将高质量发展 的重要性提升到前所未有 的高度 。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称,高质量发展 是中国经济迈向下一个历史性跃升 的必然要求 。如今,中国经济总量已增长到114万亿元人民币,稳居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仍然相对落后 。只有通过高质量发展,中国才能将经济增长 的潜力转化为具体可感 的红利,将量的积累转化为质的提升。

  在陈文玲看来 ,高质量发展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的必由之路。既然中国式现代化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走和平发展道路为圭臬 ,就必须且只能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唯一可行的选择。没有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就没有基础和支撑,中国也很难在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大国博弈升温之际占据主动。

  针对何为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此前曾作出解释:高质量发展 ,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 的美好生活需要 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 的发展, 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 、协调成为内生特点 、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 、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

  分析人士认为 ,高质量发展成为最重要“指挥棒” ,将对中国经济大棋局产生深远影响 ,一系列新变化将接踵而至 。

  今后,众多新的“坐标系”料将浮出水面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胡怀国表示,在高质量发展要求下 ,推动质量变革 、效率变革 、动力变革预计将成为中国今后一个时期制定经济政策 、实施宏观调控 的根本要求,相应 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 、统计体系 、绩效评价和政绩考核体系都将加快出炉。

  今后 ,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料将提速。二十大报告专门提及,要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

  中国商务部原副部长魏建国对记者称 ,眼下中国不少地方仍存在保护主义、“画地为牢”等倾向,导致要素资源在全国范围内流通不畅,不仅损害国内大循环健康发展 ,也影响其可靠性 。预计今后中国将以更大力度破除各类市场隐性障碍和地域分割,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 ,以满足高质量发展 的需要。

  今后 ,中国料将在培育高质量市场主体上加大投入 。据官方数据 ,截至2021年底中国市场主体总量已达1.54亿户,但对行业有重要影响的“头部企业”不多 ;中国企业在世界500强中的席位近年来明显增多,但竞争力 、全球资源配置能力与美欧同行相比仍有不小差距 。

  陈文玲表示,总体上看 ,当前中国企业仍处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格局的中下游 ,这与经济向高质量发展并不相符 。只有抓紧培育一批高质量市场主体,高质量发展才有依托。(完)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9语种权威发布

五五世纪地图